“低成本的養老機構借助物聯網技術,服務更多老年人,同時保證質量標準,挖掘醫養結合市場潛力,改善養老服務人員的從業環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智能養老就是要把智能科技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養老服務當中,充分發揮智能科技在養老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在近日上海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上,“物聯網”、“智能醫療”、“共享經濟”作為熱點詞匯引發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如何借助新技術形成以智能移動產品為基礎設施的養老產業發展新形態,已經成為提升老齡產業創新力和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智能技術打通養老環節 問: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從原來27個部門增加到現在32個部門,既說明國家對養老工作十分重視,也反映出養老產業鏈環節之復雜。智能技術的應用會給傳統養老產業帶來哪些改變? 朱勇(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近兩年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發展速度很快,與最開始大家停留在技術革命的認識不同,現在已經意識到智能養老不僅僅是技術的革命,而是一種全新的養老管理思維的革命,關系到未來中國養老產業發展路徑的選擇。今年4月,全國老齡委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各方領導特別強調了科技養老的問題,重點聚焦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今后一段時間,智能養老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技術的創新、服務的融合、資源的整合。 賀奇(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電子信息產業處處長):去年10月,上海市衛生局、民政局、人社局、衛計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手發布《上海市健康物聯網工作方案》,整個方案包括醫療健康、食品藥品監管、養老照護三塊領域。該方案明確以老年人為中心,包括生活照料、日常護理、慢病管理、疾病康復、中醫保健等領域開展物聯網的應用示范,從機構養老切入,逐步拓展到其他養老模式,無論是未病防病還是已病治病、保健預防、就醫診療、醫藥電商等,都可通過智能技術打通這些環節。 問:目前養老服務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陳躍斌(上海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養老服務1.0版是將老年人聚集到養老機構生活;養老服務2.0版基于社區和家庭,將養老服務送進家庭、送進社區;養老服務3.0版是未來的趨勢,讓低成本的養老機構借助物聯網技術發揮更大的能量,服務更多老年人,還能保證質量標準化。養老服務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與老年人,即服務的核心用戶,更有效地連接。 丁勇(上海偉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很多線下的養老服務企業,憑借多年積累和口碑,品牌獲得了老年用戶的認可,但發展遇到瓶頸,這樣的服務型企業想要走得更遠,就需要物聯網技術的支撐,F在市場上有很好的產品、很好的服務,用戶群體也慢慢涌現出有價值的需求,但要將服務與需求有效對接,還取決于政府政策、支付能力、機構運營能力等多種因素。 醫養結合潛力待挖 問:作為養老產業的一個引爆點,醫養結合的痛點在哪里? 楊超(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基層衛生處處長):除了在醫療體系中為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目前上海一共有1.8萬張老年護理床位,這些床位分布在二級公立醫院、民營醫療機構、老年護理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我們也制定了相應的鼓勵政策支持老年護理床位數量的增長,包括要求二級公立醫院必須將一定數量的治療床位改變為老年護理床位;對居家老人推廣家庭醫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定位為綜合服務平臺,既可以接受多點執業醫生執業,也可以對接各種社會服務資源,包括開放智能互聯網技術平臺。 賀奇:醫養結合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在社區、居家、機構當中,醫療資源如何與養老資源有效整合。我們做的區域性調查結果顯示,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達80%,罹患兩種以上疾病的老年人達43%,失能老人占比達3.4%,可見醫養結合需求迫切。 物聯網可以在很多方面發揮作用,比如遠程心電監測在上海已經有超過20萬的就診量,社區居家的健康管理目前也已經實現350萬人群的覆蓋,平臺成熟后可以開放出來,為相關服務提供接入。 問:除了深化改革釋放醫養結合紅利,養老市場還有哪些待解問題? 崔麟祥(中國臺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和臺灣地區一樣,主要是服務人才匱乏。中高層管理人才不是大問題,因為“一個蘿卜一個坑”,通過培養可以實現循環,但服務人員不同,F在很多新建養老機構500張、800張甚至1000張床位,只要有錢就沒問題,但服務人員數量不足就沒辦法運行,F在很多“醫養結合”地產項目服務人員不足,恐怕很難真正實現醫養結合。 徐超(海陽集團董事長):為了解決服務隊伍人才問題,我們集團跟全國各地中專、技校設立定向培養,但仍然不能解決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為先”,現在如何養老反而變得有爭議了,養老護理員、服務人員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工作,應該受到尊敬,然而社會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個人價值不認可,通過市場培育和待遇提升,養老服務和護理人員在收入得到市場體現的同時,文化環境能否有所提升?此外,養老康復的醫保支付問題雖然已經出現政策破冰的跡象,但真正落地仍需假以時日。 來源:醫藥經濟報 |